羽尾跳鼠

Stylodipus telum   Lichtenstein
   

  318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似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,后足也具3趾,但耳和后足均较短,尾远端毛侧分似羽状,但不呈黑色,末端亦不呈白色。幼体尚保存不发达的上颌前臼齿,但至成体即消失。 体长100~130mm;尾长130~165mm;后足长,45~59mm;耳较小,长15~21mm。颅长
28.2~35.5mm;基长24~31mm;颧宽20~25.2mm;眶间宽7.6~10.3mm;后头宽18.2~23.lmm;鼻骨长10.8~13.6mm;听泡较发达,长8.5~11mm,宽6.7~9.5mm;上颊齿列长4.7~6mm。
体背面沙灰色、浅土黄色、褐灰色或黄褐色;体侧毛色浅淡;体腹面及前后足足背面均为纯白色;后足足底暗褐色;尾大部分毛色似体背面,远端无尾“旗、,毛左右侧分似羽状,故名。阴茎有2根角质刺。
颅骨外形也像三趾跳鼠,但听泡比后者更为发达,乳突部分特别膨大,其后缘显著超出枕骨之后;脑颅顶部较低,不像三趾跳鼠的隆凸,颧弧前部也较三趾跳鼠的宽。鼻骨发达,长约为颅长的38~39%,左右鼻骨后端在中间形成1楔状缺刻,并略为前颌骨后端所超出或同在一水平线上;颧宽约为颅长的68%。后头宽与颧宽约相等。眶前孔也很大。门凿孔后端达上颊齿列前缘水平。腭骨有2对小孔,后缘中间有1向后突起。
门齿前面白色。上门齿有纵沟。颊齿1-3/0-3,上前臼齿很小,约在第一上臼齿前缘基部中间之前,但有的到了成体,其细小的上前臼齿即消失,使颊齿成为0-3/0-3。上臼齿齿型简单。每一上臼齿内外侧各有1凹角,像“8”字形,前后有2个齿叶;第三上臼齿的后叶比前叶小,内侧凹角较浅,故后叶外侧较大。下臼齿与上臼齿相似,但第一下臼齿前缘多了1个珐琅质内褶。乳头4对:胸部2对(其中1对远超出腋前方,另外1对位于中胸),其余2对在鼠蹊部。

生物学

栖息于荒漠、半荒漠及部分草原。在我国内蒙古一带多栖息于半荒漠地区的芨芨草滩和盐角滩。以种子、球根及各种草本植物的花序为食。黄昏开始活动至翌晨。洞穴有临时和永久之分:前者较为简单,洞道长2m,深40cm左右;后者有洞口1~6个,洞道多分支,有仓库和巢室等部分。每年繁殖2次,1次在春天,1次在夏天。每胎3、4仔。
为鼠疫病原的天然携带者。
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
分布于内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甘肃和新疆。

分类讨论

本种已记载的有6个亚种。我国有2个亚种:
1.内蒙古亚种S. t. andrewsi G. M. Allen, 1925
体背面土黄色。分布在内蒙古中部、东部和西部,河北北部,山西北部以及甘肃西北部河西走廊一带;国外分布于蒙古。
2.北疆亚种S. t. karelini Selewin, 1934
体背面较其他亚种的暗。分布在新疆北部的富蕴、和丰、托里等地;国外分布于前苏联斋桑盆地一带。